运河老街变身街区式历史博物馆
历史文化街区是包含着历史信息的文化遗产资源,是历史的“活化石”,是城市最富有历史深度和文化内涵的区域,彰显了城市历史沉淀,富有厚重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意义。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城市的老街、老宅、老树,来自于老城,来自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可惜的是,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,许多历史城区的建设,并没有正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,出现了不恰当地拓宽马路,突破规划的控制高度,破坏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象,使城市失去了个性,失去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品质,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文化损失。
近年来,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及“人本主义”思想影响下,不少城市的管理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这点,逐渐强调综合保护和治理开发,比以往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,涵盖的内容也不断丰富扩展,不仅有物质的载体,更有无形的技艺,强调在尊重历史传承尊重传统文化、尊重建筑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。
历史文化街区普遍存在建筑老化、市政配套不足、难以符合现代社会生活和商业需求的问题。尽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社会效益高,可以为公众带来形式美感和文化愉悦,但是单纯保护历史建筑不能创造或创造很少的经济价值,与市场经济的利益性要求成为矛盾,为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动力不足。纯粹为了保护而保护,难以形成持续的保护机制,只有把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有效结合,通过历史街区合理运营,才能解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资金渠道。
对于杭州这样一个有8000年文明史、50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,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窗口,是延续古城格局和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,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中之重。
杭州小河直街历史悠久,因运河而兴,是当时重要的货物水陆转运地。从南宋时明的物资集散,河、陆转运,物资储备地经历元、明的衰落,到清中、晚期成为河埠码头及船工歇脚处。直至清末民国年间,小河地区发展为繁华的码头服务业聚集地,区内孵房、酒肆、米店、仓库林立。
现存的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,整体风格以白墙黑瓦、马头翘角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。街区内的传统建筑、内河航运风貌及运河人家居住区风貌保存都较为完好,保留有传统民居、作坊、仓库码头,锚、浆、船只等大量的运河工业遗迹,以及酱园、米铺、孵房等百年老店。能够真实地向后人反映了清末民初运河沿岸的居民的生活文化、生产劳动和航运文化。

改革开放以后,由于杭州城市化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导向,运河沿岸的企业纷纷外迁,小河直街街区内曾经繁华的街市一片衰败。一方面街区内的建筑年久失修,破坏严重,有些建筑甚至成为危房;并且街区内基础设施匮乏,卫生环境脏乱,生活不便利。另一方面,街区内的一些历史文物古迹缺少保护,无人管理,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特色。
小河直接运用“城市拼贴”手法来处理新旧空间关系,让不同时代的产物在同一空间共生、交叠,将一条运河上的老街打造成开放的街区式历史博物馆。
保护修缮后的小河直街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4.2万平方米。整体以“住区再生”为主导,秉持生活真实性原则,实现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。通过“开放式博物馆”的模式,在街区灵活地展现生活习俗、俚语民风、思想事件等非物质展品。改造之后的小河直街,仿佛将时光穿梭回一百年前的杭州,来到江南水乡最柔软的地方。
这里没有迎合传统商业走向,改造成一个商业气息非常浓重的旅游街区。建筑采用“旧包新”的修缮办法,尽可能保持民居的古旧风貌。外立面在旧房的基础上原样修复和加固,保留了雕花木柱、花格窗、木楼梯等清末民初的建筑元素。白墙青瓦、雕花木柱、青石街面、临水而居,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特色。

街区保护要遵循传统生活形态的延续性原则,过多的外迁居民势必会破坏街区原有的功能形态和民俗民风。为处理好矛盾,小河直街坚持以居住为主导进行文旅开发,不少居民原址回迁,为街区增添杭州老底子的烟火气。还吸引一众文艺青年在此创业,调动空间的活力。与单纯的打造场景或者业态的街区不同,小河直街更多是以不刻意的方式,为街区注入灵魂,使在地文化有地能施展,形成更自然、具有文化基因的主题街区。
在景观上,为营造历史街区高密度的空间气氛,街区内减少了专用绿化用地,其余空间内的绿化景观均设置为内向性的园林化景观、小品。通过栽种传统树木,突出传统风貌,强化近人尺度的庭院绿化。
项目共分为三期,整体规划保持传统江南古街一河两街的格局。建筑外观保留了老房子“下店上寝”的传统模式,即面街一楼为商铺,二楼为居所。一期至三期起到了协调互补的作用,营造一种从历史文化走到现代文明的感觉。
一期主打历史文化街区,有姚宅、酱园、临河井、孵坊等文化遗存可供游览,还有不少咖啡馆、民宿等极具文艺气息的店面。最先开街的一期,不仅是比较成熟完备的游览型街区,也是文化遗存重点保护区。
作为中间过渡区的二期,也属于风貌协调区,东面是老式民居遗存,西面是崭新的商贸餐饮。在建筑风格上采用新型仿古建筑,虽仍采取下店上宅的形式,但面积更大,街面更宽,房子更新,装修改造更方便。业态上,二期定位为“文化创意零售与工作室(书店、手工匠人制作、体验等)、展览展示(摄影、生活美学等)、休闲餐饮(咖啡吧、水吧、酒吧等)”。
三期业态层级递进,既有文化参观,也有手工体验,还有美食餐饮。主打的餐饮业态吸引弄堂里、新腾飞等餐厅在此落位,还有一些小酒吧丰富消费体验。使之成为小河直街内最具商业气息的区域。
从文艺气质蔓延到商业气息,这也是小河直街通过在业态上,以不同的品牌规划带给游客、消费者多样的感官延伸。其中风俗博物馆、运河文化展览室,还原的茶楼、酒家等店铺,已成为运河边的一处特色旅游区。
/
最能体现一座城个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印记,在过于保守或过于创新的改造中,都难以呈现历史文化街区在现代商业市场的最佳风貌。杭州小河直街以“开放的街区式历史博物馆”为定位,在尊重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,延续杭州地方传统特色文化和展示运河航运文化,推进集商住、居住、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打造,使改造后的小河直街不仅成为老杭州人追忆往事的街区,也是年轻人打卡的文艺街区。
更多内容请点击关键词
·品牌解读
MUJI/Eataly/元古/Teastone/柴米多/Blue Bottle
·项目研究
张园/Cosmo/檀谷/Regular源野/愚园路/CAPE世纪海角
·干货方法
文字整理 / Jet
图片编辑 / Jet
洪涛工作室发布
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/公众号,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